雙龍戏珠的由来

《雙龍戏珠》

雙龍戏珠

龍, 是古代传说中的两栖动物,它产生于华夏图腾文化,远古的三皇五帝均以龙作为图腾。珠,即珍珠 、夜明珠,龙珠可避水与火,是吉祥的象征,民间喜欢在佳节戓庆典时举办舞龙表演以示庆贺。舞时由一人持彩珠(也叫彩球) 与双龙戏舞,称二龙戏珠或双龙戏珠。这一舞龙形式及以后出现的舞龙绘画图案,都是由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引申出来的由来。

相传,天池山中有个深潭,有两条青龙在此修炼,它们关心附近百姓的疾苦,时常行风播雨,使百姓们过着衣食无忧的太平日子,两条龙也备受人们的爱戴。天池潭也是天宫仙女们洗澡的地方,每当月洁风清时,仙女们就到这里洗澡嬉戏。一次,仙女们在池中正洗得尽兴,一个浑身长毛的怪物猛扑过来,对裸身的众仙女进行调戏,她们高呼求救。两条青龙听到呼救声,立即披甲持械奔向天池潭,见是一只熊怪正在撒野,二龙齐心英勇奋战, 熊怪战败被擒。

众仙女把青龙搭救之事,告诉给了王母娘娘。王母一时善心大发,从宝葫芦里取出一颗金珠,给青龙送去,让它们早日修炼成功。金珠只有一颗,它们谁也不想独吞下去,你让给我,我推给你。推来让去,一颗金珠在二龙之间蹿上跳下,金光闪闪。时间一长,此事惊动了玉皇大帝, 忙派太白金星下凡查看。

太白金星视察后,把两条青龙潜心修炼,心地善良,讲义气的品德对玉帝汇报了一遍。玉帝也受感动,便又取出一颗金珠给青龙送去。于是,它们各呑下一颗金珠,都成了掌管百姓命运的天神。

民间百姓不忘青龙为人们造福,又钦佩它们的德行,便修庙四时供奉。时间一久,从祭祀敬龙,到娱乐舞龙,而又转化为喜庆吉祥的绘龙。双龙戏珠龙舞及绘画图案多呈行龙姿势, 表现出双龙升降、推让金珠的形态,金珠都在两龙中间舞动。 双龙戏珠图案多出现在壁画、染织、刺绣、雕铸等工艺装饰品上,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。源于民间的二龙戏珠的艺术形式, 有着喜庆丰收、祈求吉祥的美好愿望。

天地之道左升右降,阳气升于左,阴气降于右,阳升阴降,则能生能长,阳降阴升,则能杀能藏,这是在讲阳和阴之间的运动。中国文化的双龙戏珠图就是在讲左升右降,左边升的这条龙要低着头,这叫升中有降;右边这条降龙要抬着头,这叫降中有升。中间的火珠就是生命之珠,生命之珠是由什么来保障的,就是阴阳,由阴阳的相互运动来保障生命的根本。

阴阳和合

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是讲阴阳和合的道理,黄帝曰: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母,生杀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,治病必求于本。

永州巨石,是大自然造就的雙龍戏珠。浯溪与湘江汇合处,立着一块直径3米的珠形巨石,名“双龙珠石”。每当洪水季节,溪水与湘水汇合,猛烈地围着石头旋转,看起来好像是石头在滚,两股水就像两条龙,这石头就是龙珠,故名“双龙戏珠”,颇为奇异壮观。古永州还是帝王之陵寝宝地。九嶷山有舜帝陵,位于湖南省宁远县城南三十公里处的九嶷山,是中华民族始祖“五帝”之一,舜帝的陵庙。舜帝陵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,分为两个自然院落,九个单体建筑,从外入内有玉带桥,仪门,神道,山门,干门,拜殿,正殿,寝殿,左右厢,左右碑房和碑廊,三面宫墙环绕,气势恢宏,结构严谨,是我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,被称为“华夏第一陵”。

当然,阴阳和合,雙龍戏珠也促进了美食的发展。治大国如烹小鲜,厨神伊尹有一个菜就是雙龍戏珠。

治大国如烹小鲜之雙龍戏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