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典释义 (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)
簸扬并淘汰,先几求当可。
簸扬(簸揚)bǒ yáng亦作“ 簸颺 ”。 (1).扬去谷物中的糠粃杂物。《诗·小雅·大东》:“维南有箕,不可以簸扬。”《书·仲虺之诰》“若粟之有秕” 孔 传:“若秕在粟,恐被锄治簸颺。” 北齐 颜之推 《颜氏家训·涉务》:“打拂之,簸扬之。”(2).指扬撒。 元 萨都剌 《题茶阳驿飞亭》诗:“簸扬弄珠人,冰帘挂寒月。”(3).扬弃;去除。 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勗学》:“夫学者,所以清澄性理,簸扬埃秽……察往知来,博涉劝戒。”(4).宣扬;张扬。 宋 王禹偁 《送柴侍御赴阙序》:“且见其佐祐一人,进退百执,调鍊和气,簸扬淳风,煦而为阳春,散而为霖雨,茂育品物,纳於 华胥 。” 元 杨文奎 《儿女团圆》楔子:“何须你簸扬我贪杯酒浸头。”(5).颠簸动荡。 清 吴炽昌 《客窗闲话·磁州地震记》:“上下簸扬,浮沉倐忽。” 李大钊 《青春》:“青年锐进之子,尘刹刹,立于旋转簸扬循环无端之大洪流中。” 郭沫若 《女神·黄浦江口》:“小舟在波上簸扬,人们如在梦中一样。” 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并 ( 並 併 ) bìng/bīng《國語辭典》并 [ bìng ]动合。《文选·曹冏·六代论》:「自此之后,转相攻伐,吴并于越,晋分为三鲁,灭于楚,郑兼于韩。」通「并」。兼有。《文选·陆机·谢平原内史表》:「非臣毁宗,夷族所能上报,喜惧参并,悲惭哽结。」《文选·谢灵运·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》:「天下良辰美景,赏心乐事,四者难并。」副一齐。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:「(蚌、鹬)两者不肯相舍,渔者得而并禽之。」《文选·左思·吴都赋》:「盖象琴筑并奏,笙竽俱唱。」通「并」。用于否定词之前,以加强否定语气,带有反驳的意味。如:「你以为他笨,我并不认为如此。」通「并」。连而且。如:「我支持这项决定,并加以宣导。」通「并」。并 [ bīng ]名参见「并州 」条。大陆地区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。淘汰 táo tài(1).洗去杂质;去除杂质。 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仙药》:“虽水饵之,皆当先以茅屋霤水,若东流水露水,渍之百日,淘汰去其土石,乃可用耳。” 北魏 贾思协 《齐民要术·种桑柘》:“柘子熟时多收,以水淘汰令浄。” 清 周亮工 《北上留别冯伯宗》诗:“珠玉或当淘汰后,粃糠应在播扬初。”(2).甄别裁汰。 唐 白居易 《赋赋》:“今吾君网罗六艺,淘汰九流。” 宋 陈渊 《与龟山先生杨谏议书》之二:“郡邑之官,絶少淘汰。顷者临轩遣使,俾察吏之廉汚勤惰,若务为姑息,纵舍太甚,则此行果何为耶?”淘,一本作“ 陶 ”。 明 方孝孺 《白鹿洞规赞》:“刮磨羣经,淘汰众説。” 鲁迅 《华盖集·并非闲话(二)》:“然而人是总是自以为是的,这也许正是逃避被淘汰的一条路。” 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先几(先幾)xiān jī预先洞知细微。 明 沈德符 《野获编·神仙·仙姑避迹》:“ 何廷玉 、 罗万象 等数十辈,皆以失旨伏诛,仙姑明哲先几,即谓之仙亦可。” 明 屠隆 《綵毫记·拜官供奉》:“念隐忧漆室效葵倾,鉴先几曲突徙薪情。” 太平天囯 洪仁玕 《诛妖檄文》:“速著先几之识,勿貽后至之诛。” 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求 qiú《國語辭典》求 [ qiú ]動找尋、探索、設法得到。如:「尋求」、「探求」、「實事求是」、「緣木求魚」。《呂氏春秋·慎大覽·察今》:「舟已行矣,而劍不行,求劍若此,不亦惑乎!」懇託、乞助。如:「求助」、「懇求」、「乞求」、「祈求」、「請求」。《後漢書·卷八二·方術傳下·華佗傳》:「又有疾者,詣佗求療。」要求。如:「苛求」、「求全責備」。《論語·微子》:「無求備於一人。」《論語·衛靈公》:「君子求諸己,小人求諸人。」貪圖。《論語·子罕》:「不忮不求,何用不臧!」唐·徐夤〈潤屋〉詩:「潤屋豐家莫妄求,眼看多是與身讎。」招引。《易經·乾卦·文言曰》:「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。」《孟子·公孫丑上》:「今國家間暇,及是時般樂怠敖,是自求禍也。」名姓。如漢代有求仲。当 ( 噹 當 ) dāng/dàng当 [ dāng ]充任,担任:充~。担(dān )~。~之无愧。掌管,主持:~家。~权。~政。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:~时。~代。~初。~今。~即(立即)。~年。~街。~院。面对着:~面。~机立断。首~其冲。相称,相配:旗鼓相~。~量(liáng)。应该:应~。理~。老~益壮。抵敌:万夫不~之勇。判罪,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:该~何罪。顶端,头:瓦~。象声词,金属撞击的声音。当 [ dàng ]合宜:恰~。适~。妥~。抵得上,等于:一个人~俩人用。姑且作为:~做。长歌~哭。安步~车。认为:我~你已经回家了。在同一时间:~日。~年。~世。吃亏,受骗:上~。抵押:抵~。押~。典~(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)。当dang •ㄉㄤ后缀。龙潜庵 《宋元语词集释•题记》:“当,作为人称的附缀,如‘吾当’、‘卿当’、‘尔当’之类。”可 kě/kè《國語辭典》可 [ kě ]动肯定、赞成、赞同。如:「许可」。《史记·卷八七·李斯传》:「始皇可其议,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。」唐·柳宗元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〉:「吾子好道而可吾文,或者其于道不远矣。」适宜。《庄子·天运》:「其味相反,而皆可于口。」《西游记·第一二回》:「凛凛威颜多雅秀,佛衣可体如裁就。」病愈、痊愈。《董西厢·卷五》:「针灸没灵验,医疗难痊可。」《三国演义·第八○回》:「待军师病可,行之未迟。」当、对著。唐·刘禹锡〈生公讲堂〉诗:「高坐寂寥尘漠漠,一方明月可中庭。」值得、堪。如:「可贵」、「可敬」。《诗经·豳风·东山》:「町畽鹿场,熠燿宵行,不可畏也,伊可怀也。」唐·陈陶〈陇西行〉四首之二:「可怜无定河边骨,犹是春闺梦里人。」副能够。如:「你可以走了。」《诗经·秦风·黄鸟》:「彼苍者天,歼我良人。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。」汉·王充《论衡·率性》:「人之性,善可变为恶,恶可变为善。」却。如:「你去,我可不去。」唐·李白〈相逢行〉:「相见情已深,未语可知心。」元·关汉卿《拜月亭·第二折》:「那玉砌朱廉与画堂,我也可觑得寻常。」约略、约计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「夺辔代之御,可数百步。」唐·王维〈洛阳女儿行〉:「洛阳女儿对门居,才可容颜十五余。」岂。唐·韦庄〈长安清明〉诗:「蚤是伤春梦雨天,可堪芳草更芊芊。」表示疑问。如:「你可知道?」、「你可想过?」真、确实。《辽史·卷三○·天祚皇帝本纪·赞曰》:「太祖、太宗乘百战之势,辑新造之邦,英谋叡略,可谓远矣。」《水浒传·第七三回》:「谷雨初晴,可是丽人天气。」连但是、可是。如:「他虽然笨,可很用功。」助用于句中,表示加强语气。如:「你可回来了。」、「这下可好了!」形美好的。如:「可人儿」。名姓。如唐代有可中正。可 [ kè ]参见「可汗 」条。
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