鬻拳的伤养好了之后,就只剩下一条腿,不好走路了,楚王就让他做了大阍,看守楚国的城门,尊他为“大伯”。
又过了些年之后,楚文王与西边的巴国人作战。
巴国人个子矮小,都是些乡巴佬,但打起仗来,非常精悍勇猛,毫不示弱。不过,巴国毕竟没有楚国强大,所以战争从一开始,楚国就一直占着上风,而巴国国君也拼了老命地顽抗到底。
混战之中,楚文王身先士卒,站在一个高高的土坡上,大声地指挥着,突然一支利箭飞了过来,从嘴里进去,从脸腮出来,把楚王的腮帮子给射穿了,楚王疼痛难忍,捂着腮帮子就跑。
巴国国君看他跑了,也不敢追赶,双方就此收了兵。
楚文王受了伤,面颊上插着一支箭,龇牙咧嘴地悻悻而回。走到郢都的时候,天已经大黑,城门早就关了,就在城下大叫开门。
看门的,正是那个独脚大夫犟老头——鬻拳。
鬻拳在门内问道:“是大王回来了呀,你这次出门,又赚了多少?先报个数吧。”
楚王捂着腮帮子道:“亏了,亏了!”
鬻拳道:“自先王以来,楚国战无不胜,还从来没有空着两只手回来的。
败军之将,不许进我这城门!”
楚王被关在城外,不能进门,无奈之下,只好又整顿人马,去寻巴国人,可巴国人早已逃之天天,跑得无影无踪了,怎么办呢?那就再移兵去攻打北边的黄国,不赢点什么回来,就没脸见人。
于是,楚文王愤然对军士们发誓道:“此行若再不能胜,寡人就不回来了!”这一仗,大败黄国人,终于出了一口恶气。
当夜,楚文王兴奋过度,梦见以前曾经被他灭了国的息国君主,息侯怒气冲冲地喝问道:“孤何罪之有?汝占吾疆土,淫吾妻室,吾已请于上天矣!”说罢,就双手去剜楚王的腮帮子。
楚王大叫一声,醒过来时箭疮进裂,流血不止。急传令,得胜之师速速回国。走到半路上时,就驾崩了。
这一年是公元前675年夏,六月庚申日,楚文王在位十五年去世了。
鬻拳感慨万千。
在安葬了楚文王之后,鬻拳说:“我已经两次冒犯了大王,就算大王不诛杀我,我还有什么脸面在世上偷生苟活?我将追随大王于地下!”
《左传》中记载:“鬻拳葬诸夕室,亦自杀也,而葬于绖皇。”
就是说,鬻拳在安葬了楚文王后,他就自行了断了。“葬于绖皇”,绖皇是什么呢?经皇就是墓前甬道的门。把他埋在楚王墓的门前,生,为他看门,死了,还为他看门。
鬻拳为了劝谏楚文王,第一次以兵器相威胁,第二次不开城门放他进来,
迫使大王放弃自身的决定,鬻拳以臣子的身份去逼迫君主,这是一种十足的大逆不道。
但另一方面,鬻拳对君王的劝谏,又是以本国、本集团利益为出发点的,不惜以犯上作乱的行为来迫使君主走在正确的路线上,为本国、本集团争取最大的利益。
忠,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产生困惑的话题。春秋时期的人,都认为鬻拳是个忠臣。可后来,人们便渐渐认为他不能算忠臣了,因为这样的话,乱臣贼子们都要纷纷借名行事了。
两者其实都有道理,这是因为评判的标准不同,也是传统政治观念中的
一种重大缺陷,臣子绝对忠诚的前提条件,是君主的绝对正确,但那怎么可能
呢?
在鬻拳的眼里,国家的公共利益,要高于君主的私人利益。所以,鬻拳并
非忠于君主,而是忠于国家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